《重庆三峡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特色品牌高校 ——重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8
 
主持人语:一元伊始,万象更新,本刊特别推出张伟教授、薛娟博士美文,就三峡库区绿色教育的有益探索做出学理阐释。重庆三峡学院一直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校园、绿色专业、绿色师生、绿色科研、绿色实践、绿色评价相结合的“六位一体”教育体系,全方位推动绿色教育的综合改革;并率风气之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绿色生态工程学院、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三峡大数据学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等研究,打造面向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三峡库区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为配合本文的发表,本刊编辑运用人类学理论方法,对作者进行深度访谈。张伟教授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教育品牌,服务三峡库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从三个方面总结了重庆三峡学院开展绿色教育的积极作为:一是立足三个维度,学懂绿色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核心要义:站在历史维度,在中华文明中找寻绿色发展之根;站在理论维度,在马克思主义中探寻绿色发展之魂;站在实践维度,在民生福祉中追寻绿色发展之情。二是树牢三种观念,弄通绿色发展理念,走好绿色教育之路:树牢绿色价值观,厚植绿色教育理念;树牢绿色资源观,汇聚绿色教育资源;树牢绿色成长观,培养绿色教育人才。三是实现三个提升,做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教育品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升平台支撑力,提升服务贡献力,提升社会影响力。以上宏论,既是对本文内容的深化,又剖析了重庆三峡学院绿色教育情结,为未来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长江三峡不仅风景绮丽,而且文化积淀深厚,是诞生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三峡库区应运而生,随之也带来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需要加以关注并予以解决的现实课题。三峡库区应坚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把三峡库区建设成长江干流上的一片“独特景区”[1]。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强调,重庆要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创新性发展,而且是时代赋予人类的责任与使命,具体到高校的运行体制机制中,就是要通过建设绿色学校来实施绿色教育。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共同体,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地唯一多科性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率先实施绿色教育,在推动三峡库区的绿色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本文结合重庆三峡学院转型发展实际,在服务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绿色教育,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为进一步丰富绿色发展理念内涵提供有益借鉴。 一、学懂绿色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核心要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幸福和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已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生态文明”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追求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绿色发展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契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既闪烁着中华文明传统智慧的光芒,又体现了对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发展理念根在中华文明,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继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敬畏天命”“道法自然”等生态文明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人与自然被看作一个互相融合和影响的共同体。儒家思想中,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提倡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君子要敬畏自然。道家思想中,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类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关系,主张“道法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等重要论述,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魂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代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关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把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等理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强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方式观的理论。 (三)绿色发展理念情在民生福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充分彰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水、土壤、大气等污染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引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关注。党的十九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优美的环境不仅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等重要论述,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与增进民生福祉的互惠关系,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弄通绿色发展理念,走好绿色教育之路 历史上,人们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个人为生活及为某种职业或专业做好准备的一种机会。当今,大学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机构,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2]。大学推进绿色发展的使命,是由其属性、地位和功能所决定的。从属性上来说,大学是人类文明传承和技术创新的机构,在现阶段需要研究绿色教育,助推绿色发展;从地位上看,大学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绿色发展进程中也应积极彰显其独特价值;从功能上看,大学通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为实施绿色教育提供平台,从而推动国家、社会以及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中,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形式,更强调教育同时具有的两种使命:一是使当下的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归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技能培养、价值引导、文化传承、思想碰撞、精神交流及意义生成;二是使当下的教育回应社会需要,承担责任与使命,推动各种问题的解决与发展,起到服务、引领的作用。通过绿色教育,激发师生生命的潜力与活力,丰富永续的精神与理念,装备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师生的联系观、发展观与系统思维,具备生态保护意识、生命教育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3]。 绿色教育的概念由来已久,最初专指环保教育,后来拓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今已指向整个教育教学领域[4]。绿色教育对于促进国家的绿色发展、保护社会的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而言,绿色教育的内涵体现为:在追求代际公平的前提下,在高校系统内部统筹协调资源,以师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本,激发师生生命活力,实现师生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系统外部充分利用资源,共建共享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共同推动社会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高校绿色教育主要包括绿色生命观、绿色生态观、绿色资源观三重内涵。绿色生命观是指在教育目标上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并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激发生命活力并实现教育自身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为学生的绿色成长与发展。绿色生态观是指在高校师生中根植绿色教育理念,使其具备生态系统观、生态保护意识和技能,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绿色学科、专业、课程的支撑。绿色资源观是指高校内部相关主体均树立科学资源观,对学校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资源,统筹协调资源,形成以师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共同促进学校内部的教育生态平衡及社会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绿色教育教学资源体系构建[3]。具体落实到重庆三峡学院,可以看出绿色教育的实施,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从可行性看,重庆三峡学院实施绿色教育有厚实的基础 近年来,重庆三峡学院积极探索绿色教育之路,在重庆高校中首先倡导“绿色教育理念”,力推“绿色教育产教融合”,打开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局面。 1.学校的发展战略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123”发展战略,即构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资源库”一个产教融合平台,落实“所有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和所有科研创新团队的引进与万州区及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全面对接,把握“创新、内涵、特色”三个发展关键。全面实现转型发展,奋力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强力推进“美丽校园”和“重庆名校”建设,全力铸就“三峡”“绿色”“应用”三张品牌,把绿色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2.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贯穿绿色发展理念 重庆三峡学院所属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一批契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学科,已获批为市级重点学科。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土木工程等专业,助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等专业,积极推进“人工智能 + 生态旅游”学科群建设,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新旧动力转化。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紧紧围绕三峡、绿色、生态做文章,成立了重庆绿色生态工程学院、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三峡大数据学院等新型二级学院,藉此探索服务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学校持续提升教师创新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印度等海外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团队20 余个。学校教师承担了大量与生态、绿色相关的科研项目,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修复和建设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攻关,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重点和基金项目,培育出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学校科研核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0 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一般项目40 项,经费累计突破1 亿元。 3.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效彰显绿色发展理念 重庆三峡学院加入了中美绿色教育“双百计划”,重点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服务绿色、生态产业的专业,引入国际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绿色视野、国际标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重庆市首个倡导绿色教育理念的大学,学校秉承绿色发展和“三全育人”理念,发挥地处长江母亲河“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地域优势,力推绿色教育产教融合和应用转型,通过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绿色教育工作体系,以绿色思想塑造学生,以绿色课程教育学生,以绿色环境熏陶学生,以绿色行为规范学生,以绿色团体锻炼学生,以绿色标兵引领学生,以绿色作品鼓舞学生,以绿色文化滋养学生,培养服务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人才,提升了育人实效,彰显了办学特色。 4.学校的育人环境蕴含绿色发展理念 学校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为师生打造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建筑和师生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建设紧扣“绿色”二字,融入三峡元素,以创建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凝练三峡学子精神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高雅的审美观为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全过程,着力建设体现学校内涵、体现师生时代风采、体现三峡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从必要性看,重庆三峡学院实施绿色教育有深远的意义 1.探索绿色教育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也是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开发开放高地。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的背景下,重庆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提出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对重庆提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要求。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期间再次强调,重庆要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5]。 重庆要实施绿色发展,需要在渝高校提供绿色教育的支持,落实到高校的运行体制机制中,通过建设绿色学校来实施绿色教育。作为三峡库区腹地唯一的多科性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可以通过实施绿色教育,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贡献应有力量。 2.探索绿色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立德与树人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6]。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需要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绿色教育理念结合起来,通过逐步完善绿色德育体系、推进绿色课程建设、丰富绿色育人载体,着力培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育人之路。 3.探索绿色教育是学校加快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出路 2014年,学校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结构与发展方式的转变,按照教育部和重庆市教委的有关要求,审时度势实施了转型发展战略。学校理顺发展思路,科学选择发展路径,根据新时代国家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结合重庆产业发展布局及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教育之路”作为学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特色转型发展高校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探索绿色教育之路,是彰显学校特色发展的可行路径,也是助力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要求。学校逐步完善顶层设计,制订了“三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的建设步骤,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绿色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通过打造“三峡”“绿色”“应用”三张品牌,建设“六个校园”,创造“六个一流”,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为推动学校加快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做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特色品牌高校 一所远离省会城市、诸多方面略显劣势的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站稳脚跟,如何提升显示度和存在度,是重庆三峡学院需要深入思考和冷静应对的重大问题。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大学。重庆三峡学院要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唯有特色化、差异化这条道路。学校抛弃“贪大求全”“千篇一律”“盲目跟风”的想法,准确认识学校的优势,把绿色教育作为特色,通过实践探索,逐步凝练和放大办学特色,积极打造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绿色品牌。 (一)广泛凝聚共识,厚植绿色发展理念 学校完善顶层设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重庆三峡学院事业发展远景目标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123”发展战略,把实施绿色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定位于“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推进“美丽校园”和“重庆名校”建设,打造“三峡”“绿色”“应用”三张品牌。通过深化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的实效性和舆论引导力。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宣传模式的选择应有所区别。面向学生的宣传活动,可根据学生容易组织的特点,采用集中式的宣传模式,以提高宣传效率;面向教职工,则适合采用分散式的宣传模式,如充分利用校内电子显示屏、校园广播、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容易获取的媒介,以突破受众分散的局限;面向学生家长和社区公民,可采用链条式的宣传模式,将学生一方面作为宣传的受众接受宣传,另一方面作为宣传者深入到家庭和社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再宣传,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学校工作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7]。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绿色教育宣传周活动,推动各学院、部门和全体师生认真学习领会绿色教育理念,总结已经取得的绿色教育成果,在校园内外进行集中宣讲和展示,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参与绿色教育、宣传绿色教育、发展绿色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搭建高端平台,汇聚人才智力资源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顺应重庆对绿色环保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对绿色生态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的期盼,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搭建高端平台,汇聚人才和智力资源。从2007年起,每年举办“构建和谐三峡论坛”,紧跟时代步伐和库区需求,持续关注三峡库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构建和谐三峡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实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2018年4月,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主办,重庆三峡学院承办的“迈向新时代——国际产教融合 + 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工程中美绿色教育合作研讨会”成功举行,学校关于实施绿色教育的一系列实践经验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2018年11月,学校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绿色生态工程学院。该学院面向三峡库区及重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等研究,为重庆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为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与谱写美丽中国重庆篇章积极贡献力量,让长江经济带成为多彩美丽的画卷,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永存。2019年11月,学校正式成立三峡人工智能学院,聘请国家“千人计划”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钧为名誉院长,主要致力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积极贡献渝东北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三)聚焦主责主业,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结合国家和重庆市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健全产学研之间的耦合机制,搭建绿色学科融合平台,培养绿色人才。学校通过新型二级学院建设,重点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绿色生态类、智能技术类、大数据和云计算类等新工科学科专业群;建设中美“双百计划”等校企合作专业,为培养绿色人才提供平台。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新增专业建设和已有专业的特色化改造,准确定位培养方向,支撑绿色学科建设。完善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中。学校建设了绿色课程、绿色教室、绿色实验室,以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充满生机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绿色教育的实施,需要从政策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其中构建绿色课堂,实施以文化、情境、活动、合作、探究为基础的绿色课堂教学是关键[8]。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由于绿色教育理念先于行动,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有限,学校在探索绿色教育的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在绿色课程开发、绿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上尚需有效跟进,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绿色特色也需进一步凸显。绿色教育是系统工程,学校将以建设“绿色大学”为目标,持续抓好绿色课堂教学、绿色德育美育建设。学校将构建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学院和教师建设并完善线上线下绿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以绿色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教学实践方面注重学生系统思维的培养,提高绿色课程在全校课程中的比重,扩大绿色课程在学生中的覆盖面;创新研究型绿色教学改革成果培育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绿色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设置专项项目吸引教师申报,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更高级别的课题;从课程教育、环境教育、行为教育三方面着手,依托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创新绿色人才的培养模式,扩大高校绿色教育成果的展示交流。 2019年10月,重庆三峡学院与万州区委宣传部共同创办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启新篇章,一千余名志愿者奔赴政策宣传、音乐讲习、法律咨询、电器修理、电脑维护等服务岗位,旨在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人才支撑。实践证明,关注身边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专题教育活动,是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可持续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良好途径[9]。有关绿色发展教育的专题研究尚需进一步拓展,如:高等教育如何帮助个体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如何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如何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等等。此外,促进青少年维权意识与能力提高、和平发展与人类安全教育、性别教育、可持续发展行为方式教育、学习方式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烟禁毒教育、节约型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与乡村振兴、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开发、灾害发生时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训练、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与途径等[10],也是重庆三峡学院在服务三峡库区、探索绿色教育之路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科研服务水平 学校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坚持“立足三峡、研究三峡、服务三峡”的定位,走绿色科研之路,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方面融入绿色元素,产出绿色成果,在科学研究、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方面紧密围绕三峡库区发展,为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绿色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绿色校地校企合作、加快绿色科研成果转化是必然趋势。目前科研人员的绿色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科研成果质量有待突破,校地校企绿色合作有待深化,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科研人员开展绿色科研,加快突破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与集成应用,催生标志性、原始创新的绿色成果。学校将继续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科研平台发展,围绕重庆市、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进一步整合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每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重点打造三峡库区地质环境与水环境监测、三峡库区道地药材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绿色发展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持续深入地加强校地校企绿色合作,依托高层次高水平的农业研究团队,打造农业领域创新服务的联合体,服务于三峡库区特色农业的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振兴。三峡库区拥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富集的特色镇乡,保留着独特的巴渝传统、红色记忆、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风俗、人文山水资源,重庆三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库区发展、创新三峡文化的办学方针,助推库区社会发展,弘扬三峡文化传承,义无反顾,任重道远[11]。 (五)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 绿色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教师和学生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区域和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教育评价体系,开展过程和结果评价,是补全绿色教育内容框架,完善绿色教育实施体系,保障实施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手段。学校在绿色教育实践中,逐步探索建立相适应的绿色评价体系。这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坚持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秉承以人为本、全面评估、方法创新、注重激励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观对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影响力指数等内容进行科学评价。例如对学生绿色成长的评价,是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校园大数据,全面统计和分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各项信息,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对照绿色成长指标体系进行多次评价,确定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目标,不断向每一位学生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激励、教育、诊断、调节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六)敞开大门办学,激活交流合作活力 重庆三峡学院无论是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愿景上来说,都有义务、有责任作为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排头兵、桥头堡。以“三峡”“绿色”“应用”为品牌,学校建成绿色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较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学校多方面激发各二级学院对国际交流的需求,促进国际合作的较好较快发展;完善教师公派出国、学生出国留学、中外合作办学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提高学校聘任外籍专家的比例,力争在引进层次上有所提高,加强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非语言专业外籍专家的引进;在已有的“请进来”“走出去”双向渠道基础上,增加合作对象,扩大合作领域,通过教师出国交流、交换生等方式传播绿色教育理念,同时努力扩大影响、拓宽渠道、深入合作,把探索绿色教育的实践经验与国内外高校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相关国际组织合作,传播绿色教育典型案例,提高学校绿色教育国际影响力。学校持续追踪校友动态,充分挖掘优秀案例,展现学校育人理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期影响。2019年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全球公民教育论坛暨UNESCO 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第四次成员国对话会议召开前夕,学校提交了校友陈泽恩、刘玉琦绿色发展的案例材料。美术学院2015届校友陈泽恩毕业后回乡养殖中华蜜蜂,发展生态空中农业,带领家乡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受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的亲切接见。工商管理学院2014 届校友刘玉琦,奉献青春,投身藏区开展电商扶贫工作,推动藏区可持续发展,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西藏卫视的报道。UNESCO 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部可持续发展教育处主任莱西特先生对这些优秀案例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七)凝练实践成果,持续放大品牌效应 自2016年以来,各级各类媒体对学校绿色教育、转型发展的办学实践给予了高度关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重庆日报》《三峡都市报》多次报道。但也要看到,学校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还相对零散,尚未集中形成对学校绿色教育的系统支撑,高层次高水平的成果还有待凝练,绿色教育的办学特色还有待凸显。学校下一步的主题活动,要找准与绿色教育的结合点,统一活动标识和宣传语,从形式和内容上展示活动的主题;要注意积累活动素材,及时总结活动成果,提炼活动特色,做好活动的宣发工作;在汇聚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校绿色教育成果的集中度和展示度,依托主题活动、专题报道、宣传片、重大会议等形式,更广泛地展示学校绿色发展的成效;适时构建理论体系,力争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将绿色教育的实践经验以论文、专著等形式进行固化,提升学校实施绿色教育的理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1]雷亨顺.可持续:中国三峡库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65. [2]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5. [3]薛娟.高校绿色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1):114-121. [4]叶向红.绿色教育五年研究:理念、行动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5]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 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N].重庆日报(农村版),2019-04-18(2). [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9. [7]李华勇.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指南4: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63. [8]梁威,于秀云.绿色教育课堂改进:理念阐述与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 [9]史根东,王桂英.可持续发展教育基础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4. [10]罗洁.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3. [11]谭晓静,滕新才.边贸龙驹[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3. 主持人语:一元伊始,万象更新,本刊特别推出张伟教授、薛娟博士美文,就三峡库区绿色教育的有益探索做出学理阐释。重庆三峡学院一直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校园、绿色专业、绿色师生、绿色科研、绿色实践、绿色评价相结合的“六位一体”教育体系,全方位推动绿色教育的综合改革;并率风气之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绿色生态工程学院、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三峡大数据学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等研究,打造面向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三峡库区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为配合本文的发表,本刊编辑运用人类学理论方法,对作者进行深度访谈。张伟教授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教育品牌,服务三峡库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从三个方面总结了重庆三峡学院开展绿色教育的积极作为:一是立足三个维度,学懂绿色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核心要义:站在历史维度,在中华文明中找寻绿色发展之根;站在理论维度,在马克思主义中探寻绿色发展之魂;站在实践维度,在民生福祉中追寻绿色发展之情。二是树牢三种观念,弄通绿色发展理念,走好绿色教育之路:树牢绿色价值观,厚植绿色教育理念;树牢绿色资源观,汇聚绿色教育资源;树牢绿色成长观,培养绿色教育人才。三是实现三个提升,做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教育品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升平台支撑力,提升服务贡献力,提升社会影响力。以上宏论,既是对本文内容的深化,又剖析了重庆三峡学院绿色教育情结,为未来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长江三峡不仅风景绮丽,而且文化积淀深厚,是诞生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三峡库区应运而生,随之也带来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需要加以关注并予以解决的现实课题。三峡库区应坚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把三峡库区建设成长江干流上的一片“独特景区”[1]。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强调,重庆要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创新性发展,而且是时代赋予人类的责任与使命,具体到高校的运行体制机制中,就是要通过建设绿色学校来实施绿色教育。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共同体,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地唯一多科性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率先实施绿色教育,在推动三峡库区的绿色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本文结合重庆三峡学院转型发展实际,在服务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绿色教育,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为进一步丰富绿色发展理念内涵提供有益借鉴。一、学懂绿色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核心要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幸福和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已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生态文明”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追求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绿色发展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契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既闪烁着中华文明传统智慧的光芒,又体现了对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绿色发展理念根在中华文明,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敬畏天命”“道法自然”等生态文明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人与自然被看作一个互相融合和影响的共同体。儒家思想中,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提倡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君子要敬畏自然。道家思想中,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类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关系,主张“道法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等重要论述,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二)绿色发展理念魂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代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关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把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等理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强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方式观的理论。(三)绿色发展理念情在民生福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充分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水、土壤、大气等污染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引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关注。党的十九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优美的环境不仅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等重要论述,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与增进民生福祉的互惠关系,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弄通绿色发展理念,走好绿色教育之路历史上,人们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个人为生活及为某种职业或专业做好准备的一种机会。当今,大学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机构,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2]。大学推进绿色发展的使命,是由其属性、地位和功能所决定的。从属性上来说,大学是人类文明传承和技术创新的机构,在现阶段需要研究绿色教育,助推绿色发展;从地位上看,大学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绿色发展进程中也应积极彰显其独特价值;从功能上看,大学通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为实施绿色教育提供平台,从而推动国家、社会以及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中,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形式,更强调教育同时具有的两种使命:一是使当下的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归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技能培养、价值引导、文化传承、思想碰撞、精神交流及意义生成;二是使当下的教育回应社会需要,承担责任与使命,推动各种问题的解决与发展,起到服务、引领的作用。通过绿色教育,激发师生生命的潜力与活力,丰富永续的精神与理念,装备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师生的联系观、发展观与系统思维,具备生态保护意识、生命教育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3]。绿色教育的概念由来已久,最初专指环保教育,后来拓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今已指向整个教育教学领域[4]。绿色教育对于促进国家的绿色发展、保护社会的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而言,绿色教育的内涵体现为:在追求代际公平的前提下,在高校系统内部统筹协调资源,以师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本,激发师生生命活力,实现师生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系统外部充分利用资源,共建共享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共同推动社会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高校绿色教育主要包括绿色生命观、绿色生态观、绿色资源观三重内涵。绿色生命观是指在教育目标上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并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激发生命活力并实现教育自身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为学生的绿色成长与发展。绿色生态观是指在高校师生中根植绿色教育理念,使其具备生态系统观、生态保护意识和技能,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绿色学科、专业、课程的支撑。绿色资源观是指高校内部相关主体均树立科学资源观,对学校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资源,统筹协调资源,形成以师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共同促进学校内部的教育生态平衡及社会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绿色教育教学资源体系构建[3]。具体落实到重庆三峡学院,可以看出绿色教育的实施,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从可行性看,重庆三峡学院实施绿色教育有厚实的基础近年来,重庆三峡学院积极探索绿色教育之路,在重庆高校中首先倡导“绿色教育理念”,力推“绿色教育产教融合”,打开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局面。1.学校的发展战略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123”发展战略,即构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资源库”一个产教融合平台,落实“所有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和所有科研创新团队的引进与万州区及渝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全面对接,把握“创新、内涵、特色”三个发展关键。全面实现转型发展,奋力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强力推进“美丽校园”和“重庆名校”建设,全力铸就“三峡”“绿色”“应用”三张品牌,把绿色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2.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贯穿绿色发展理念重庆三峡学院所属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一批契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学科,已获批为市级重点学科。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土木工程等专业,助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等专业,积极推进“人工智能 + 生态旅游”学科群建设,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新旧动力转化。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紧紧围绕三峡、绿色、生态做文章,成立了重庆绿色生态工程学院、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三峡大数据学院等新型二级学院,藉此探索服务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学校持续提升教师创新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印度等海外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团队20 余个。学校教师承担了大量与生态、绿色相关的科研项目,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修复和建设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攻关,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重点和基金项目,培育出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学校科研核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0 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一般项目40 项,经费累计突破1 亿元。3.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效彰显绿色发展理念重庆三峡学院加入了中美绿色教育“双百计划”,重点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服务绿色、生态产业的专业,引入国际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绿色视野、国际标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重庆市首个倡导绿色教育理念的大学,学校秉承绿色发展和“三全育人”理念,发挥地处长江母亲河“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地域优势,力推绿色教育产教融合和应用转型,通过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绿色教育工作体系,以绿色思想塑造学生,以绿色课程教育学生,以绿色环境熏陶学生,以绿色行为规范学生,以绿色团体锻炼学生,以绿色标兵引领学生,以绿色作品鼓舞学生,以绿色文化滋养学生,培养服务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人才,提升了育人实效,彰显了办学特色。4.学校的育人环境蕴含绿色发展理念学校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为师生打造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建筑和师生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建设紧扣“绿色”二字,融入三峡元素,以创建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凝练三峡学子精神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高雅的审美观为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全过程,着力建设体现学校内涵、体现师生时代风采、体现三峡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二)从必要性看,重庆三峡学院实施绿色教育有深远的意义1.探索绿色教育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也是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开发开放高地。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的背景下,重庆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提出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对重庆提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要求。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期间再次强调,重庆要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5]。重庆要实施绿色发展,需要在渝高校提供绿色教育的支持,落实到高校的运行体制机制中,通过建设绿色学校来实施绿色教育。作为三峡库区腹地唯一的多科性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可以通过实施绿色教育,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贡献应有力量。2.探索绿色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立德与树人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6]。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需要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绿色教育理念结合起来,通过逐步完善绿色德育体系、推进绿色课程建设、丰富绿色育人载体,着力培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育人之路。3.探索绿色教育是学校加快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出路2014年,学校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结构与发展方式的转变,按照教育部和重庆市教委的有关要求,审时度势实施了转型发展战略。学校理顺发展思路,科学选择发展路径,根据新时代国家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结合重庆产业发展布局及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教育之路”作为学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特色转型发展高校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探索绿色教育之路,是彰显学校特色发展的可行路径,也是助力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要求。学校逐步完善顶层设计,制订了“三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的建设步骤,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绿色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通过打造“三峡”“绿色”“应用”三张品牌,建设“六个校园”,创造“六个一流”,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为推动学校加快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做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特色品牌高校一所远离省会城市、诸多方面略显劣势的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站稳脚跟,如何提升显示度和存在度,是重庆三峡学院需要深入思考和冷静应对的重大问题。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大学。重庆三峡学院要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唯有特色化、差异化这条道路。学校抛弃“贪大求全”“千篇一律”“盲目跟风”的想法,准确认识学校的优势,把绿色教育作为特色,通过实践探索,逐步凝练和放大办学特色,积极打造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绿色品牌。(一)广泛凝聚共识,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学校完善顶层设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重庆三峡学院事业发展远景目标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123”发展战略,把实施绿色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定位于“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推进“美丽校园”和“重庆名校”建设,打造“三峡”“绿色”“应用”三张品牌。通过深化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的实效性和舆论引导力。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宣传模式的选择应有所区别。面向学生的宣传活动,可根据学生容易组织的特点,采用集中式的宣传模式,以提高宣传效率;面向教职工,则适合采用分散式的宣传模式,如充分利用校内电子显示屏、校园广播、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容易获取的媒介,以突破受众分散的局限;面向学生家长和社区公民,可采用链条式的宣传模式,将学生一方面作为宣传的受众接受宣传,另一方面作为宣传者深入到家庭和社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再宣传,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学校工作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7]。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绿色教育宣传周活动,推动各学院、部门和全体师生认真学习领会绿色教育理念,总结已经取得的绿色教育成果,在校园内外进行集中宣讲和展示,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参与绿色教育、宣传绿色教育、发展绿色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搭建高端平台,汇聚人才智力资源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顺应重庆对绿色环保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对绿色生态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的期盼,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搭建高端平台,汇聚人才和智力资源。从2007年起,每年举办“构建和谐三峡论坛”,紧跟时代步伐和库区需求,持续关注三峡库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构建和谐三峡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实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2018年4月,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主办,重庆三峡学院承办的“迈向新时代——国际产教融合 + 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工程中美绿色教育合作研讨会”成功举行,学校关于实施绿色教育的一系列实践经验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2018年11月,学校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绿色生态工程学院。该学院面向三峡库区及重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等研究,为重庆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为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与谱写美丽中国重庆篇章积极贡献力量,让长江经济带成为多彩美丽的画卷,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永存。2019年11月,学校正式成立三峡人工智能学院,聘请国家“千人计划”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钧为名誉院长,主要致力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积极贡献渝东北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三)聚焦主责主业,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结合国家和重庆市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健全产学研之间的耦合机制,搭建绿色学科融合平台,培养绿色人才。学校通过新型二级学院建设,重点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绿色生态类、智能技术类、大数据和云计算类等新工科学科专业群;建设中美“双百计划”等校企合作专业,为培养绿色人才提供平台。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新增专业建设和已有专业的特色化改造,准确定位培养方向,支撑绿色学科建设。完善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中。学校建设了绿色课程、绿色教室、绿色实验室,以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充满生机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绿色教育的实施,需要从政策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其中构建绿色课堂,实施以文化、情境、活动、合作、探究为基础的绿色课堂教学是关键[8]。当然我们也意识到,由于绿色教育理念先于行动,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有限,学校在探索绿色教育的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在绿色课程开发、绿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上尚需有效跟进,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绿色特色也需进一步凸显。绿色教育是系统工程,学校将以建设“绿色大学”为目标,持续抓好绿色课堂教学、绿色德育美育建设。学校将构建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学院和教师建设并完善线上线下绿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以绿色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教学实践方面注重学生系统思维的培养,提高绿色课程在全校课程中的比重,扩大绿色课程在学生中的覆盖面;创新研究型绿色教学改革成果培育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绿色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设置专项项目吸引教师申报,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更高级别的课题;从课程教育、环境教育、行为教育三方面着手,依托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创新绿色人才的培养模式,扩大高校绿色教育成果的展示交流。2019年10月,重庆三峡学院与万州区委宣传部共同创办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启新篇章,一千余名志愿者奔赴政策宣传、音乐讲习、法律咨询、电器修理、电脑维护等服务岗位,旨在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人才支撑。实践证明,关注身边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专题教育活动,是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可持续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良好途径[9]。有关绿色发展教育的专题研究尚需进一步拓展,如:高等教育如何帮助个体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如何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如何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等等。此外,促进青少年维权意识与能力提高、和平发展与人类安全教育、性别教育、可持续发展行为方式教育、学习方式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烟禁毒教育、节约型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与乡村振兴、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开发、灾害发生时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训练、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与途径等[10],也是重庆三峡学院在服务三峡库区、探索绿色教育之路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课题。(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学校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坚持“立足三峡、研究三峡、服务三峡”的定位,走绿色科研之路,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方面融入绿色元素,产出绿色成果,在科学研究、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方面紧密围绕三峡库区发展,为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绿色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绿色校地校企合作、加快绿色科研成果转化是必然趋势。目前科研人员的绿色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科研成果质量有待突破,校地校企绿色合作有待深化,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科研人员开展绿色科研,加快突破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与集成应用,催生标志性、原始创新的绿色成果。学校将继续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科研平台发展,围绕重庆市、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进一步整合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每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重点打造三峡库区地质环境与水环境监测、三峡库区道地药材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绿色发展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持续深入地加强校地校企绿色合作,依托高层次高水平的农业研究团队,打造农业领域创新服务的联合体,服务于三峡库区特色农业的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振兴。三峡库区拥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富集的特色镇乡,保留着独特的巴渝传统、红色记忆、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风俗、人文山水资源,重庆三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库区发展、创新三峡文化的办学方针,助推库区社会发展,弘扬三峡文化传承,义无反顾,任重道远[11]。(五)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教师和学生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区域和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教育评价体系,开展过程和结果评价,是补全绿色教育内容框架,完善绿色教育实施体系,保障实施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手段。学校在绿色教育实践中,逐步探索建立相适应的绿色评价体系。这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坚持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秉承以人为本、全面评估、方法创新、注重激励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观对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影响力指数等内容进行科学评价。例如对学生绿色成长的评价,是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校园大数据,全面统计和分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各项信息,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对照绿色成长指标体系进行多次评价,确定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目标,不断向每一位学生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激励、教育、诊断、调节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六)敞开大门办学,激活交流合作活力重庆三峡学院无论是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愿景上来说,都有义务、有责任作为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排头兵、桥头堡。以“三峡”“绿色”“应用”为品牌,学校建成绿色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较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学校多方面激发各二级学院对国际交流的需求,促进国际合作的较好较快发展;完善教师公派出国、学生出国留学、中外合作办学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提高学校聘任外籍专家的比例,力争在引进层次上有所提高,加强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非语言专业外籍专家的引进;在已有的“请进来”“走出去”双向渠道基础上,增加合作对象,扩大合作领域,通过教师出国交流、交换生等方式传播绿色教育理念,同时努力扩大影响、拓宽渠道、深入合作,把探索绿色教育的实践经验与国内外高校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相关国际组织合作,传播绿色教育典型案例,提高学校绿色教育国际影响力。学校持续追踪校友动态,充分挖掘优秀案例,展现学校育人理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期影响。2019年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全球公民教育论坛暨UNESCO 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第四次成员国对话会议召开前夕,学校提交了校友陈泽恩、刘玉琦绿色发展的案例材料。美术学院2015届校友陈泽恩毕业后回乡养殖中华蜜蜂,发展生态空中农业,带领家乡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受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的亲切接见。工商管理学院2014 届校友刘玉琦,奉献青春,投身藏区开展电商扶贫工作,推动藏区可持续发展,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西藏卫视的报道。UNESCO 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部可持续发展教育处主任莱西特先生对这些优秀案例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七)凝练实践成果,持续放大品牌效应自2016年以来,各级各类媒体对学校绿色教育、转型发展的办学实践给予了高度关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重庆日报》《三峡都市报》多次报道。但也要看到,学校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还相对零散,尚未集中形成对学校绿色教育的系统支撑,高层次高水平的成果还有待凝练,绿色教育的办学特色还有待凸显。学校下一步的主题活动,要找准与绿色教育的结合点,统一活动标识和宣传语,从形式和内容上展示活动的主题;要注意积累活动素材,及时总结活动成果,提炼活动特色,做好活动的宣发工作;在汇聚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校绿色教育成果的集中度和展示度,依托主题活动、专题报道、宣传片、重大会议等形式,更广泛地展示学校绿色发展的成效;适时构建理论体系,力争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将绿色教育的实践经验以论文、专著等形式进行固化,提升学校实施绿色教育的理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参考文献:[1]雷亨顺.可持续:中国三峡库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65.[2]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5.[3]薛娟.高校绿色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1):114-121.[4]叶向红.绿色教育五年研究:理念、行动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5]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 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N].重庆日报(农村版),2019-04-18(2).[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9.[7]李华勇.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指南4: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63.[8]梁威,于秀云.绿色教育课堂改进:理念阐述与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9]史根东,王桂英.可持续发展教育基础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4.[10]罗洁.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3.[11]谭晓静,滕新才.边贸龙驹[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3.

文章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网址: http://zqsx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6175.shtml


上一篇: 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下一篇: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_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分析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重庆三峡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